2016年7月21日 星期四

105學年度-閱讀理解策略教學

 

105學年度暑假教師進修研習

閱讀理解策略教學

蕭靖恩

  閱讀需要有理解的策略?其實,閱讀能力確實是要學習才得到的。學習過程包括環境中有豐富的閱讀材料以及有成人引導,透過閱讀策略的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對所閱讀的文章、資料有較深度的思考。

 

壹、預測策略

一、預測:

  預測指讀者閱讀時會根據讀過的訊息及與訊息相關的背景知識去推測文章內容的發展,包括作者或主角的情感、想法和行動。

 

二、預測策略

  讀者根據自己的經驗與先備知識(或稱背景知識)針對閱讀文本的線索,對文本內容發展形成假設,從閱讀的過程中尋找資料檢證先前的假設,進而形成新的假設,並帶著假設繼續閱讀,不是只有猜測文章內容,須不斷的檢證自己的假設。

 

三、教學目標

1. 學生在閱讀時能激發背景知識。

2. 運用背景知識與文本訊息之間的協調性,來評估文章的內

容。

3. 監控持續進行的活動以檢核理解的層次,且這樣的歷程會

是循環的且是自發的。

4. 能提出多重假設並檢核。

 

四、、教學準備

  預測策略的重點在於「問問題」,亦即,教師要問對問題,讓學生有方向的猜測。至於,什麼是「對的問題」?此與教師是否掌握文章結構以及解讀文章意涵有關。此外,教師若能了解學生閱讀文章可能產生錯誤理解之處而設計活動,更能有助學生的理解。

 

五、注意事項

  預測策略最受學生歡迎,但,執行時有幾個地方須注意。

一、 教材宜用學生未讀過的文章

(1) 選擇課外讀物。

(2)新學年開始,先別發下課本,選其中一課進行預測。

二、此策略易引起學生學習的動機,但常是天馬行空地猜

這時,教師可以

(1)在學生回答問題前,提醒學生回想前面讀過的訊息。

(2)在問題中帶入先前訊息,以完整問題引導學生有方向的

預測。

三、能讓學生有成就感的預測策略,一開始常是挫敗連連,這時,教師要告訴學生猜對猜錯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仔細閱讀,找出讓自己猜對或猜錯的文章線索,好讓下次預測的命中率愈來愈高。

 

貳、連結策略

一、連結:

  連結包含讀者經驗文章內容的連結,以及文章中內容之間的連結。

  文章中內容之間的連結指的是讀者將讀過的訊息先前讀到的文章訊息相連結,如:句子與句子間的連結,段落與段落間的連結。

  讀者經驗與文章內容的連結指的是讀者將正在讀的內容長期記憶的經驗知識相連結。

 

二、連結策略

  讀者閱讀文章時將文本內容與自己的經驗與先備知識連結,並能連結文本中的訊息,包含句子間與段落間的連結,使閱讀達到連貫性進而理解。

閱讀文章

→喚起與文章主題相關的經驗

→掌握連結句子或段落的連接詞,以培養對文章整體的結構感

 

三、教學目標

1. 學生在閱讀時能激發背景知識。

2. 監控持續進行的活動以檢核理解的層次,這樣的歷程會是循環且是自發的。

 

四、教學準備

  進行連結策略的重點與預測策略相同之處皆在於「問問題」;除此以外,連結策略的重點在於根據文章的主題,文章中結構包括「句子組成的結構」和「段落組成的結構」,並與過去經驗結合。了解文章主題、文章結構,仍與教師對於文本的掌握有關。教師掌握文本(見文本分析),即可擬定重要問題並能設計活動以助於學生的學習。

 

五、注意事項

  連結策略是啟動過去經驗,進行閱讀理解相當重要的部分,但,執行時有幾個地方須注意:

一、學生排句子或段落順序時容易從紙條的顏色、大小、邊緣形狀利用拼拼圖的方式來排這時,教師可以用相同顏色的紙張,裁切成大小相同,邊緣整齊的句子或段落紙條。

二、讓學生評估文本以及評斷文章訊息的完整性屬於較高層次的理解思考,學生不易達到,但仍要讓學生有機會練習這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多想一下,作者寫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安排,如果是你會怎樣做或加些什麼,讓這篇文章更完整。

三、培養學生覺察句子間或段落間所使用的連接詞,以理解連接詞的功能,但無需要求學生記憶作者使用的連接詞。

四、喚起學生的相關經驗與文本相對照,而非只是請學生敘說自己的經驗而已。

 

 

叁、摘要策略

一、摘要

「摘要」是指讀者擷取文章中重要訊息,經統整濃縮後,形成能代表文章主旨的簡要敘述。做摘要促使讀者將注意力聚焦在文章重點上,忽略較不重要的細節,並將文章中各重點連結統整,形成有意義的整體理解。做摘要能有效促進讀者的閱讀理解。

 

二、摘要策略

  從摘要的認知歷程來看,要摘出文章要旨,讀者需要藉由刪除不重要與重複的訊息來找出文章的主要概念,並透過語詞歸納及段落合併濃縮文章的內容,再以連貫而流暢的文字呈現文本初始的意義。換言之,摘要策略可以分為四個有順序且可操作的子程序: 刪除不必要訊息、語詞歸納、選擇或撰寫主題句及潤飾。

1. 刪除不必要訊息

刪掉各段落中與主題較不相關或瑣碎的部分,再刪除段落中重複的訊息。藉由這兩個刪除動作找出文章重點。

2. 語詞歸納

將一連串性質相似的名詞或動作以一個概括性的語詞來代替,以使得文章重點更為精簡。例如:以「水果」來代替香蕉、蘋果、和葡萄,以「運動」來代替游泳、跑步、和打球。

3. 選擇或撰寫主題句

主題句是作者對各段落重點及全文主旨所提供的訊息。在此一步驟中,讀者須判斷經刪除不必要訊息與語詞歸納後的句子,是否足以當做主題句。若是,可直接將此句子納入摘要中;若否,則讀者需自行撰寫主題句。

4. 潤飾

經由前述三個步驟濃縮訊息後所產生的摘要,讀起來常會不太連貫,因此必須做一些調整改寫,使訊息的連接能更為合理、順暢。在進行摘要的活動時,學生只要針對各段落文字,依序進行刪除不必要訊息、語詞歸納、及選擇或撰寫主題句,然後將各段落主題句聯結並進行潤飾,即可產出文章的摘要。

 

三、教學準備

摘要策略教學要能夠順利進行,以下幾項事前準備工作是必要的。

(一)課文摘要分析

找出文章大意對大部分成年人而言,是個內隱的且未經意識覺察的過程,一般教師大多不熟悉摘要策略的程序。因此,在進行摘要策略教學前,建議教師務必先自行以摘要步驟進行課文摘要練習。如此教師才能夠在放聲思考示範時,清楚的呈現自己的內在思考,也才能了解學生在進行摘要時可能遭遇的困難。

 

(二)視覺呈現課文的教具

以視覺呈現課文內容如何經過摘要程序而被濃縮成精簡的文章要旨,是摘要策略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以下是放大呈現課文內容的幾個可能做法:

1. 自行將課文輸入電腦,存成電子檔。若採此方式,對後續製作摘要程序示範的電腦輔助教具非常方便,但電腦輸入費時費力。

2. 利用教科書商提供的國語課文內容海報。此方式節省時間、精力,但課文海報上的字體不夠大,可能造成後排學生看不清楚的問題。

3. 採用教科書商提供的電子書版教科書。採用此法可在電腦上直接進行教學示範,教師不需做額外的準備,但並非所有版本的教科書都提供此資源。

 

(三)實物投影設備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促進討論,經常需要即時地呈現學生的摘要作品。因此,實物投影設備是此教學模式必備的硬體設施。若有實物投影機是最方便的,若學校無此設備,以下是兩個可行的替代方案:

1. 以數位相機將學生作品拍照,在電腦中讀取該影像檔後,以單槍投影機放大。此方式需花時間拍照及讀取檔案,會略為打斷教學流程的進行。

2. DVD 攝影機自製實物投影機。將DVD 攝影機與單槍投影機連結,並將攝影機拍攝桌面的角度固定,然後將學生作品放入鏡頭的範圍內,即可投影呈現。此做法可即時投影,但需花一些時間適應文件擺放的位置以及鏡頭調整。

 

(四)課文影印單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在文章中寫下刪除、歸納、決定主題句、及潤飾的註記,這些書面的紀錄可以減輕學生執行摘要程序時的記憶負擔,有助同儕討論的進行,更可供學生做課後複習摘要程序之用。因此,至少在訓練初期,將課文影印成單張專供學生做摘要練習之用,是非常有幫助的。若因環保考量,也可請學生直接註記在課本上,但如此做會使得課本內容變得非常雜亂,可能不利對該課內容其他層面(如生字詞、修辭、課文詮釋等)的學習。

 

四、注意事項

1、遵循本書中所規劃的教學模式

  摘要策略教學分為判斷摘要品質與摘要策略介紹、個別子程序教學、小組統整練習、配對統整練習、及個別統整練習等五教學個階段,教導學生包括刪除不必要的訊息、詞語歸納、選擇與創造主題句及潤飾等四個步驟組合而成的摘要策略。我們建議有意嘗試此教學的教師應依循我們所規劃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有系統的掌握摘要策略的陳述性、程序性與條件性知識,也可藉由學習鷹架的提供與輔助,讓各種能力的學生都能在摘要策略的學習上有進步的可能。

 

2、教導學生討論的技巧與態度

  摘要策略教學實施過程中,學生有許多機會需要進行小組或配對的討論。協助學生在討論前建立恰當的討論態度及足夠的討論技巧是很重要的。教師可在小組討論前與學生共同確立討論應有的禮貌和態度以及應遵守的規則,引導學生了解放下成見、仔細聆聽是討論中非常重要的禮節。也可在學生尚未熟悉如何在討論中問恰當問題時,提供問題的句型做為提示,讓學生可以較容易的產生自己的問題與同學進行討論。

 

3、不要將自己對摘要內容的看法強加在學生身上

  摘要是一個讀者對文本意義的主觀建構。不同的成熟讀者,對同一篇文章的摘要未必會有相同看法。在摘要策略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對摘要應包含哪些內容有不同意見是很常見的。建議教師應改變自己是權威人物,擁有標準答案的信念,尊重學生的不同想法,不將自己的看法當成標準答案要求學生接受;相反地,教師應藉由不斷提問與討論的社會協商過程,引導學生對最佳的摘要產生共識。

 

4、勿因進度壓力壓縮學生的討論與發表時間

  摘要策略的學習是需要時間的,切不可因為事前規劃的進度要求,而使得教師示範、學生練習及發表無法詳盡且深入的進行,這將使得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們建議,規劃摘要策略教學時,應將教學週數拉長到至少一學期(20週),甚至到一學年(40 週),緩步的帶著學生以輕鬆、不費力的步調來學習。此外,在教學初期應減少摘要步驟示範與練習的文章長度,只選擇課文中少數段落進行較深入的說明,不需強求要完成全課課文的內容摘要。如此,即可省下較多時間進行學生意見的討論與分享。

 

5、組成教學團隊進行協同教學

  對大多數教師而言,摘要策略教學是一個完全陌生的教學模式。教學的設計、教具的準備、以及教學活動與評量的實施,在在都需要投入相當的心力才可能順利進行。這些準備工作的沉重負荷,很容易造成教師決定放棄這套教學模式。建議教師可以在校內組成教學團隊,藉由團隊共同研發教材教具與規劃教學活動設計來減輕個別教師的工作量,而同事間的互相打氣與激勵也可以減輕面對ㄧ個全新的教學方法可能帶來的疲憊與無力感,當遭遇教學瓶頸時,更能藉由團隊成員的集思廣益,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5、增加理解教學的比重,減少字詞教學的份量

  傳統的國語科教學多是著重於字詞理解和修辭運用這類較低層次的閱讀活動,即便對象是已具備相當字彙及詞彙知識的高年級學生時亦復如此。在國語科教學時數有限的現實下,針對字詞能力進行大量直接教學代表理解教學時數會受到嚴重壓縮。這會造成許多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可能一直停留在文字的表面層次,他們將無法深入地察覺、體會文字背後的深層意義。要促成學生的閱讀能力更上一層樓,我們相信,將高年級國語科教學的主要重心放在理解歷程的思考以及閱讀策略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教師應該相信高年級學生已具備自學能力,在有適當檢核機制的情況下將學習字詞的主要責任下放給學生。如此即可將節省下來的教學時間花在引領學生去理解及感受文章的意義及內涵,批判作者的寫作方式與風格,以及學習各種有助理解的閱讀策略。

 

6、強調理解的建構歷程,而非標準答案

  文本意義是讀者透過個人感受、態度、期望、目的及經驗所「建構」出來的。由於每個個體都有其獨特的經驗與想法,不同的讀者對同一文本的意義產生不同的解讀,是很自然的事。由此來看,當教學的焦點是理解時,要求學生得出文章意義的標準答案是不恰當的。理解教學關注的焦點應該是理解的建構歷程;教師應該問的問題是「你怎麼看?」、「你為什麼這麼看?」、「你的看法和他的看法有什麼不同?」。透過這些問題,教師可以促成學生與文本間能產生更複雜、更深入的交流與互動,並能藉由社會協商歷程比較不同觀點間的差異與優劣。

 

7、著重策略與後設認知的教導,而非事實的傳授

  閱讀理解是讀者為了要達到瞭解文本意義的目的,在閱讀過程中努力察覺理解困境並嘗試解決此困難的過程。在這個觀點下,教導學生如何思考,如何偵測並解決閱讀歷程中所遭遇的困難,如何理性評估自己與別人觀點的合理性與適切性,都是閱讀教學不應忽略的重點。然而,傳統國語課中慣用的做法-「老師講、學生記」的傳授式教學-是無法達到這些目標的。要塑造出具有反思能力及策略運用能力的閱讀者,教師必須改變自己是知識擁有者的想法,提供學生主動思考與認知涉入的機會,讓他們能持續練習如何監控與調整自己的理解狀態,透過實際操作經驗熟悉各種策略的程序及使用時機,並能比較與批判不同理解觀點間的差異。

 

8、針對高層次理解能力,而非低層次字詞能力進行評量

  教學做法的改變是需要配套的。當高年級的語文學習任務已不再是以認識字詞為主時,評量的題型自然不應該完全著重在習寫注音和國字、改錯字以及造詞、造句這些低層次的閱讀技能。教學評量的做法應該隨著教學目標的調整而改變;除了字詞理解外,更應該測量學生在各種文本中推論、詮釋、批判、監控和調整的能力。只有當教學與評量同步改變時,教師、學生及家長才能夠看到新的教學所產生的改變與影響,如此教學做法的改變才可能持久。

9、重視團隊合作,而非同儕競爭

  具備團隊合作能力是現代社會所需人才的重要特質之一。要培育具備團隊合作精神與技能的未來公民,就應在他們在學時提供充分的練習,讓學生在團隊中學習如何與同儕消除歧見、解決紛爭,如何發掘並接納別人意見的優點,以及如何對跟不上的同儕提供協助,以確保小組目標能夠達成。這樣的合作學習成份應該出現在各個學科領域的教學中,當然也包括國語科教學。「摘要策略教學模式」提供了一個可行的合作學習範例。透過此模式中的合作學習活動,學生不只學到摘要這個閱讀策略,同時也能學會「如何與別人一起完成工作」的重要技能。

 

 

肆、摘大意找主旨策略

一、大意和主旨

「大意」是根據文本,區辨出重要與不重要的訊息,然後將這些訊息統整成連貫、濃縮的訊息,來代表原來文章的內容。

「主旨」是讀者歸納出文本想要表達的要旨,包含兩方面:
(1)
讀者根據作者的意圖,歸納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想法。
(2)
讀者根據文本所提供的訊息,提出自己的想法 。

 

二、策略

以文本中自然段的重要事件為主的摘大意方法。自然段指文章本來的分段方式。重要事件則包括文章的人、時、地。

首先,低成就的學生,容易注意細節而無法概括整體。其次,要能摘要全篇大意之前,須先掌握段落大意,而每段段落大意中又須分辦事件之重要與否。所以,先引領學生找出小單位的重要訊息(即,每一段自然段中的重要事件),進而連結那些重要訊息以抽取核心要旨。

1.    概覽全文,找出全文重要的人、時、地

2.    閱讀自然段,找出各段重要事件

3.    串聯重要事件成為段落大意

4.    串聯各段之段落大意

5.    抽取該文章的主旨

6.    閱讀全文,找出重要表達

7.    說出自己的主旨

 

三、教學目標

1.    學生閱讀時能瞭解文章的目的。

2.    將注意力或認知資源聚焦在主要內容上,而忽略其他不重要的訊息。

3.    監控持續進行的活動,以檢核理解的層次,而且這樣的歷程不但是循環且是自發的。

4.    掌握文章的重點。

5.    增進對文章的了解。

6.    更能記得文章的內容。

7.    知道作者想告訴我們什麼。

8.    知道自己從這篇文章學到什麼。

 

四、教學準備

分析文章,決定問哪些有助於學生摘大意找主旨的問題,根據文章內容設計一些與摘大意找主旨有關的活動。

利用學習單讓學生練習寫下自然段的大意,教師先示範,讓小組討論練習後,再讓學生獨自練習,剛開始不需要求學生寫下每一段的大意,教師可依教學師間控制學生練習段落數,再引導學生做串聯重要事件成為段落大意,及串聯段落大意為全文大意,故教師宜讓學生逐步練習。

 

五、注意事項

1.    剛開始學生容易將大意寫得太細、太瑣碎,但學生的學習歷程是從「細節到整體」,所以先容許學生有各自的摘要,教師再進一步帶領學生去比較何謂重要訊息。

2.    根據文本的特性,有些文章沒有提到特定的時間或地點,故學生找不到,這時教師指導學生不是每篇文章都有特定的時間或地點,人、時、地是抓取文章大義的原則,但不一定每篇都全部對應到,尤其是故事常用的時間是「很久很久以前」或「有一次」,所以不用刻意全部對應到。有些文章則有許多次要人物、非重要時間或地點,當學生概覽全文後找到許多人物,教師則要引導學生選取文中主要角色、主要時間或地點。

3.    利用學習單讓學生練習寫下自然段的大意,剛開始不需要求學生寫下每一段的大意,宜讓學生逐步練習,避免學習時間過於冗長,降低學生學習興趣。

 

伍、做筆記策略

一、做筆記:

做筆記是一種強調「從讀者著手做」的策略,能增進讀者在閱讀歷程中,對於文章材料的處理能力,並幫助其有效組織文章內容。做筆記也是一項複雜的認知過程,它涉及讀者對於訊息的輸入和輸出,讀者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同時理解文章內容,接著透過書寫的方式將訊息輸入長期記憶中,並且選擇訊息、組織訊息以進行書寫的歷程。

閱讀時的做筆記行為除了可以促進閱讀者對閱讀的理解,更有研究者證實,做筆記也能對閱讀者後續的閱讀有所助益。更具體地說,從做筆記的過程,讀者可以對文章材料產生深層的分析,區分文章中主要概念與次要概念,並且有意義地進行組織文章材料的歷程。因此,過去的研究中證實做筆記是一種有效的策略,可以提高學生的記憶、理解與對知識內容的保留。

做筆記的歷程包括引導注意、維持注意力、建立內在連結及外在連結。首先,引導注意是指做筆記能引導閱讀者對於特定訊息的注意並且捨棄其他的訊息,因為有一個目的存在,要完成一份筆記,讀者擁有較多的動機來注意閱讀文章。其次,閱讀文章的過程,讀者同時進行文章內容的輸入與思考筆記內容的輸出,可能會有較持續性的注意力維持在閱讀活動上。再者,建立內在聯結係指做筆記的活動能使學習者對於學習材料做出連貫性的大綱或組織,筆記內容包括列出內容大綱、做比較、對照、指出主要概念等,這些都是一種建構意義的歷程。最後,做筆記也具有建立外在聯結的效用,亦即做筆記能使學習者在書寫筆記的過程中,增加自己對於文章內容的評論及反應。

一般而言,善於做筆記者會將不同段落的訊息組織起來,甚至加入自己的先備知識,讓書寫的內容更深、更有意義。另外,當讀者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吸收文章內容後,轉變原本的訊息來源,刪除不重要的訊息,僅僅紀錄下重要的訊息,並以自己的話陳述重要的訊息,或運用圖、表、概念構圖等不同的方式作為筆記呈現的方式,這種再次呈現的知識是經過組織後的知識,是一種有效率的知識。因此,善於做筆記者會摘要文章的內容,運用自己的方式將文章的訊息精簡化,並且表達出讀者已經深層理解閱讀的內容,而非直接抄襲文字。當我們比較熟悉做筆記者和不熟悉者的筆記時,可以發現熟悉做筆記的專家在做筆記時,較能結合自己的先備知識,並對於文章內容產生較多批判性的想法。

 

二、策略

1.    教導學生如何從文章中區分重點句,確定學生能區辨文章的重點句與非重點句。

2.    為了避免學生的筆記全盤照抄,「長句縮短」讓學生了解文句改寫和精簡的方式,使筆記呈現出精簡的綱要。

3.    透過掌握重點字的教學,讓學生能掌握文章中的特別字詞,以提高其理解文句的基礎能力。

4.    符號表示教學讓學生認識以圖像或是簡單的符號表示複雜的文字訊息。

5.    學生藉由瞭解文章結構以掌握文章中的重點。

 

三、教學目標

 

四、教學準備

 

五、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