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9日 星期二

108學年度-淺談遊戲化教學


淺談遊戲化教學
任教科別:國文科 教師蕭靖恩
摘要
遊戲是人類自古以來最自然的娛樂方式,其滿足了人們最原始的心靈需求。若能夠將遊戲吸引人們的元素自傳統的遊戲中擷取出來,經過轉換與包裝,應用於非遊戲的領域中,提高教育成效,將會是一種重新打造學習體驗的新應用。
  「遊戲化」(Gamification)為最近兩三年內被大家所非常重視的新方法,由Gamification 一詞在 Google Search 的成長趨勢中我們便可以看到它的熱門程度。近年來,遊戲化設計(Gamification design)的核心精神已廣泛應用於非遊戲的目的上。例如生活中的商業活動裡,帶動風潮的便利商店收集點數貼紙活動, 以及課程教學上,融入遊戲化設計概念可提供學習者一個富有吸引力的學習環境,使課程的教育性與遊戲性保持一定的平衡,用愉悅的互動過程,達成課程學習的目的。
淺談遊戲化教學
一、讓學習最大化
(一)玩遊戲是手段、學習才是目的
學習性的遊戲和純粹為了玩樂而玩的遊戲本來就不同,課堂上會出現的遊戲應該是學習性遊戲,目的是學到一些內容、知識、技能,而玩遊戲,只是學會這些內容、知識、技能的「眾多手段之一」。

(二)教學用遊戲特色:規則單純、隨時可結束
規則單純就不用花太多時間解釋規則,盡量用「完全不需要解釋規則,直接玩兩次給學生看,他們就能馬上模仿著玩」的遊戲。因為簡單到只要示範學生就會玩,所以時間都會很充足。
如果真的很想玩些有一點需要理解規則的遊戲(像是桌遊之類的),我試過在網路上找教學影片,讓學生一邊看,一邊把他們看到的規則講出來,這樣就變成學生教學生玩,也不會浪費時間。
課堂時間寶貴,最好要設計隨時結束都沒關係的遊戲,老師看大家練習得差不多夠了,就可以喊停,可以馬上計分(如果需要的話)。如果遊戲本身是比較大規模的,要能把它簡化,或只玩其中一部份,只要能讓學生練習到他們該練的內容,規則怎麼改都可以。
有時候老師會糾結在遊戲規則上,硬要照著規則玩有時候就是不適合課堂,不妨把它改成一個隨時可結束的版本,在課堂上的所有遊戲規則,基本上都是老師說了算。

(三)老師教學角度的考量
1.課堂中需不需要玩遊戲?
看學生,如果學生是孩子,課堂有趣絕對重要,讓孩子有興趣產生好奇,「學習」這件事情才會發生。
2.需要嗎?
「玩」本質上就是一個有趣又可以學習的活動,我們很少看到有人被別人逼去玩,每個人都會自動自發地想要玩,但學生必須心理上接受「玩樂可以是學習」這件事,遊戲才會產生效果。
3.真的對學習有幫助嗎?
設計得對,就會有幫助,如果偶爾發現某個遊戲沒幫助,也是正常的, 每次做完之後就微調、修改就好了,總是要有個開頭,才有進步的機會啊!
4.會不會很浪費課堂時間?
設計得對,就不會浪費,反而是讓課堂時間更有效率,用更短的時間學到更多、記得更久。

二、如何在教學遊戲與進度中取得平衡
課堂上安排遊戲、活動,最擔心的就是時間掌控,影響課程進度。
(一)遊戲若影響了課程進度,有兩項可以改進之處
1.遊戲本身設計目標需要更明確:
例如目的是記住20個生詞,遊戲中學生所做的每一件事,應該都要是「為了記住20個生詞」而做。
2.帶領玩遊戲的過程需要再優化:
例如減少解釋或打斷學生、多示範、鼓勵。也就是說,要做的是調整「遊戲設計」以及「教學手法」,而不是「這個太浪費時間,我先盡量避免。」

(二)有時候拖慢課程進度的是老師不是學生
如果在課堂上不斷介紹遊戲規則,您期待這些學生能聽懂、聽進去多少呢?
在課堂上使用的遊戲,應該是「學習性」的遊戲,而非「體驗玩樂快感」的遊戲,最好老師根本不必解釋規則,學生看老師玩一遍就能秒懂,立刻開始玩。
遊戲過程中也要記得避免批評、指責學生,也不要忍不住在遊戲中間加入過多解釋、說明,這些都會使得遊戲中斷、破壞節奏、並且失去課堂遊戲所帶來的正面意義。

三、教學遊戲的規劃與步驟
(一)遊戲規劃
1.從短時間的遊戲開始
不論班級人數是11家教還是10-20人團體班,甚至是20人以上的大班,第一次都不要自找麻煩,我們在教學時會從簡單教到難,讓學生有成就感,老師對自己的教學挑戰設計也應該是如此。
可以先從最單純的3分鐘遊戲開始,例如交換字卡、搶字卡、配對、猜謎等等,從中觀察學生的反應,他們什麼時候眼神會亮?什麼時候會放空?什麼時候會聽不懂指示?什麼時候會說還想再玩?觀察多了,自然就會越來越有把握將遊戲時間加長,規模加大。
2.訂下明確的遊戲目標
這是用來預習暖身、加強鞏固、還是整體複習的遊戲?目標明確,遊戲才有它的意義。
例如這個遊戲是希望學生練熟「能、會、可以」這三個詞的用法與差別,那麼遊戲當中學生說出來的每一句話應該都要有「能、會、可以」其中一個詞,而不是變成閒聊。老師可以觀察在遊戲的3分鐘之內,學生說了幾次「能、會、可以」的句子,如果是用其他方式來教這一段,是可以練到更多次還是更少?
3.預想可能的狀況
要分組嗎?幾人一組?如何分組才會快狠準?要準備教具嗎?教具要幾份?放在教室的哪個位置?
基本上一開始操作遊戲就是越簡單越好,分組可以是上課前就讓他們幾人坐在一起,或簡單抽個牌卡快速分好,教具也是能省則省,放在PPT上,或是單純的幾張字卡,老師不要給自己太多步驟,反而自找麻煩。

(二)操作步驟
1.內容教學
先把內容、知識至少大略教過一次,注意!該教的一定要先教,或是讓學生先預習,總之不是反客為主把遊戲當教學主軸,遊戲是讓學生反覆練習內容、知識、技能的「眾多手段之一」。
2.示範遊戲
以最簡單的玩賓果來說,口頭告訴學生「五個連成一條線喊賓果就贏了」叫做「講解」,在黑板上畫出賓果格子,直接圈五個格子畫出連起來的一條線,叫做「示範」,課堂遊戲要盡量減少「講解」,請直接用「示範」代替講解,要不然就是直接開始玩,第一個玩的學生,就算是示範給大家看了。
萬一示範好幾次大家都弄不懂怎麼玩,多數都是因為遊戲規則太複雜了,那就算老師再講解三次也是玩不順的,課堂上的遊戲目的是「學習」,學生的大腦應該用來「透過遊戲練習某件事」,而不是用來思考規則。
3.放手去玩
這時候老師的角色是控制場面、讓遊戲順利進行,有人卡住的時候出來提示一下,有人搞不清楚狀況的時候出來點醒他,有人一直回答不出來老師可能看情況下指令換組回答,或進行下一個步驟,維持遊戲的節奏感。有的老師會忍不住在學生犯錯的時候跳出來教,結果遊戲又不知不覺變成教課,這就可惜了。學生錯的地方當然要再教過,但是請忍住,讓學生犯錯,他往往會學到更多。
4.見好就收
看學生練習得差不多熟了,或預計的時間已到,就要出來喊停了,讓學生玩得過癮的時候喊停,他會覺得意猶未盡,好想再玩,那麼下堂課再拿類似的遊戲出來玩,他還是會蠻期待的。
如果發現學生已經都能預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每個人都輪到太多次了,那學生是帶著「喔~就這樣而已嘛」的心情結束的,感覺是差很多的。
5.成果發表(依遊戲類型而定)
如果單純是某種技能的反覆練習,比如說在遊戲中一直猜字卡,不一定要有成果發表這個步驟。如果是比較大規模、體驗式的遊戲,就可以讓小組發表展現成果,製造第二次學習的機會。
6.給予回饋
回饋包括正面與負面的,表現優異者給予獎勵,輸家則不用給處罰,遊戲只是為了學習,處罰沒意義,玩個遊戲還要被罰,以後就不會想玩了。
重要的是,遊戲中發現學生犯錯、觀念混亂的部分,老師要默默在那個當下記下來,在遊戲後給予糾正或釐清,然後帶著全班再練習幾次。非必要不用指出哪個錯誤是誰犯的,反正A的錯誤也可能是B的盲點,再練習幾次就好了。
每一個新的教學方法,都需要嘗試以及不斷練習,在教學中融入遊戲也是如此,老師的工作是教學生如何練習,讓學生看到老師的教學法不斷推陳出新,就等於是以身作則,跟著學生一起練習。

四、教師應用教學遊戲 初期常見盲點
常常有老師詢問「我的班級學生學習動機弱,所以我就想說多帶些活動提升學習動機,但是我已經很努力帶活動了,也沒什麼用,該怎麼辦?是不是我的活動不夠好玩?還是活動不夠多?」
上面這段話有幾個盲點:
(一)因為學生學習動機弱,所以應該帶活動?
帶活動或許可以短期、表面性地提升學習動機,但「學習動機弱」這件事情,不會因為帶幾個活動就被解決。
要解決學生學習動機弱的問題,要先了解沒有學習動機的背後隱藏著什麼原因,是被家長逼來的?本來就對這個領域沒有興趣?還是那陣子心情不好?
當學生沒有動機的時候,課程活動只會是短暫有效的曇花一現,問題的根本還是要從根本來解決,建議要先探討動機不足的原因,而不是去想更好玩的活動來提升動機。

(二)我已經很努力帶活動了,怎麼好像都沒用?
帶活動也算是一種教學方式的改變,這需要練習,一位教學時從來就不帶活動的老師,今天突然要加入活動,第一次一定會卡卡的,跟學生剛學語言講不順一樣,非常正常。
任何的改變都需要時間才看得到效果,教學上的改變也是如此,給自己多一點時間,多觀察學生在每一個時刻的反應,去找出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因為活動示範不清楚嗎?是因為指令下得太亂嗎?是因為活動步驟太複雜蓋過學習內容本身嗎?是因為這個活動本身的形式就套不上今天的教學內容嗎?
如果學生不介意的話,把自己的課錄起來自我觀察,很快就能找出問題所在。

(三)預期效果沒有達成,是因為活動不夠多?
有沒有過這種經驗?同樣的活動, A老師來帶,效果很棒,B老師來帶,怎麼學生就是無感沒反應。
那有時候是表達技巧的問題沒錯,而當兩人表達技巧差不多的時候,這就是一種個人氣場的問題,由一個人的工作經驗、生活歷練、閱讀成長的種種加總而成。
教學活動會好玩,除了創新、有亮點之外,通常還要加上老師的個人特質、說話方式、自然流露的表情、對於課程的投入程度、對於學生的了解程度、出奇不意的幽默一下等等。

(四)這些難以公式化的教學技巧要怎麼學?
我的方法是多讓自己當學生,當學生時的重點不一定只在學習課程內容,而是會多花力氣以台下的角度,去欣賞不同領域的老師,從他們的舉手投足去感受他們的魅力如何產生,以及如何透過簡單的活動炒熱學習氣氛或提高學習效果。
然後我們應該要做的是抽取適合自己個人特質的部分來模仿,藉此營造出新的個人教學風格,而不是單純地將別人的活動複製貼上,就期待教學成果會有什麼改變。

五、教學遊戲是一種刻意設計的不刻意學習
遊戲教學真的不只是只有表面上的玩遊戲而已,遊戲在教學中必須佔有一定份量,是有很多背後原因的。
(一)不知不覺地學,反而學得更深更好
有一次講座之後,有一位講師的口頭禪讓我很有印象:「肯定一下!」常常我們看電影最記得的,不是內容,而是那些不經意講出來的經典台詞。
這些情節表面上看起來跟遊戲無關,但本質上是跟遊戲教學的道理完全相通:「唯有在學生『不覺得自己是在學語言』」的情況下,語言內化才得以完成。(摘自陳超明教授:教得少,學更多一書。)

(二)那課堂上什麼時候才應該開課本唸書?
沒有認真去教的反而學得好,那老師難道就不用開課本帶學生學習了嗎?不是這樣的,我認為開課本唸書的目的,不是塞知識,而是:
1.讓學生知道遊戲中的那些內涵,是怎麼來的。
2.讓學生知道遊戲中學習的內容在課本當中的哪一頁,方便學生回家複習。
3.課本會有成段的短文或對話,這如果全靠遊戲還是教不來,需要有文字讓學生吸收。
4.課本有時會有文化背景介紹、漂亮的照片輔助、練習題等等,讓學生深度練習。
5.讓學生練習文字的閱讀。
遊戲不會完全取代教學,原有的教學步驟仍然相當的重要,教師按照各個班級需求,將遊戲應用在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都有各自的功用和效果。